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白鹤草堂

对自己负责,对自己所爱的事业和人负责!因为我的学生,我的生命如此的精彩!

 
 
 

日志

 
 
关于我

一个热衷教育事业的普通教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利用小小的班级在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追寻着教育的草根化研究!自从教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让学生走得更稳更远!”是其班主任工作理念,以自己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也诠释着自己追求的教育理念:用品德熏陶品德,用情感提升情感,用意志调节意志,用灵魂塑造灵魂,用人格培养人格!

90后的学生  

2012-05-24 16:05:17|  分类: 教育论坛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90后的学生

    这几天以来,我强烈的感觉到学生的学习是浮躁的,不管你老师讲的有多么精彩,对于他们来说都无所谓,他们不在乎,很多人笔动都不动一下,嘴也不张,更有甚者眼睛只是偶尔动一下,也唯有此时才发现他是一个活物。看着坐在教室里,其实要么已经神志不清,要么已经梦游天姥,老师们回到教室都是一个个的叹息,无奈之余感慨教育的苍白无力,一股悲哀油然而生。

    说真的,他们这些90后的孩子,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的了解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那我们就会天天生活在无奈之中。其实现在我们的学生大都是90后,而且是95年以后出生的。在学校,任课教师,班主任的眼中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以往的历届学生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育管理方面往往令人很挠头。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生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如果仍然套用以前的老思维,老办法,面对崭新的学生,可就成了现代版的刻舟求剑了。任教时间较长的老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以前的学生一批一批的彼此差异并不大,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90后”这一批,忽然发生了质的变化,和以往的学生很不一样了。他们满嘴的网络语言、玩QQ、写博客、带手机,用“火星文”、留爆炸头……其实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存在都离不开相应的时代和环境。

他们出生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媒体和通讯方式受到很大的冲击:电报、BP机逐渐推出历史舞台;广播、信件苦苦支撑,固定电话不再是昔日王者,物美价廉的手机成为时尚宠儿;网站的快捷远胜过报刊的缓慢节奏。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这场技术飞跃造成了“90后”与“70后”“80后”的巨大差别和不连续性。

学生使用手机是家常便饭,几乎人人都有能力拥有,因为现在只要充话费就可以送手机,而且是不错的手机,学生拥有手机很简单,但是他们使用手机却毫无节制,自控能力差。于是便出现了使用手机看电子小说、上黄色网站,谈情说爱,考试作弊等。手机本身并没有错,它是时代的产物,但是关键是人们如何使用它。90后的自控能力差不是与生俱来的。中国与世界的全面融合,各种各样的思潮随之而来。在网络、影视、刊物等媒体的助势,迅速灌输到“90后”学生的脑子里,并很快地被消化吸收。但是毕竟他们的年龄还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性境界他们还无法达到。于是,他们追求时尚,爱慕虚荣,甚至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混淆是非荣辱。其实他们自己也明白:“哈韩”“哈日”衣着另类、纹身等等所谓的前卫不过是肤浅。但是他们还是要这样,因为整个大环境都是这样,不然会感觉自己反而是另类了。

他们的父辈大都是70后、80后,当下“70后”、“80后”的一代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经济发展的执行者。他们的工作节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他们在事业上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当他们为社会,为自己的家庭创造的财富也远比他们的前辈多!他们自己吃过很多的苦,创下自己的事业和财富,再加上平时很少时间陪伴孩子,只能每个月按时划钱给孩子,只要孩子张嘴要,就会义无反顾。他们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再受苦。可谁知,这样做是的90后的孩子物质很富有,但是精神却缺失了很多本应该有的东西。于是,在网络上与冰冷的显示器里面的“陌生人”聊天;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寻求安慰。没有玩伴,没有父母亲人的关注,也就只好与电子产品为伍了。“90后”学生的张扬、傲慢、任性、怪异是表象。在这背后是深深的孤寂与无奈。又一句话可以描述他们的孤独:房子越大就越觉得寂静,独自在家连喝水都能清楚地听见水流过喉管的声响。

“90后”的孩子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一代。不用为生活发愁,长辈、父母都宠着护着。他们对忍耐、礼让、畏惧、顾虑几乎是没什么概念的。他们的思维与情感是最直接的,他们敢想敢做敢犯错。他们不会去顾忌什么,他们的思维和行动都没有圈圈框框。他们用自己来赌博,赌上一切,也赢得一切。他们很爱自己的父母,很重视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他们选择友谊不会在乎认识时间的长短。只要是自己认定的朋友,就会用一切去付出,而往往因为这样的太在乎伤害过彼此。但也从此在彼此的生命中刻骨地留下了这些青春事、青春人。

必须承认“90后”正处在青春迷茫期,由于不可避免地过早与社会接触,许多负面的影响随之而来:打架、抽烟、酗酒、早恋等等。90后的一代是无根的一代,他们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的父辈因为忙于工作和事业,也忽视了这些,很少与孩子交流,更不用说给孩子以传统教育。许多人对未来感到迷茫,许多人则是毫无节制地挥霍青春。

但是也还是有一些父辈深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在竭尽全力的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明事理。于是这些孩子就会表现出我们眼下认为的懂事。还有一部分孩子,就是农村或者家境比较贫苦的孩子,他们对激烈的竞争,不得不放弃天真单纯的自己投入全部精力、时间为争取一个更好的中学、高中、大学,还有未来的一个工作岗位,从现在就开始全力拼杀。他们用假装的快乐掩藏着无数的苦闷、忧郁和彷徨。但他们从未停下脚步。

另外,看到同学们现在的学习境况,也不得不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特别是功利性较强的私立学校,我们的很多做法是不是真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了,我们一直在坚守的常规是否是正确的,说真的,一线的老师都很清楚学生现在的境况,但是又是敢怒不敢言,因为一切决定都是由领导说了算,我们这些小老师只能做好“理解力,执行力”。

当下,学生上课发困是一个普遍现象,难道我们就不应该思考其深层次的原因吗?

早读课从6:00开始,那学生就要至少5:30起床,晚上学到10:55,回到宿舍,洗漱结束最起码要到11:30,真正睡着了几乎要到12:00,而早上5:30之前就要起床,他们到底休息了多少时间。早读还得要状态,孩子们扯着嗓子喊,声音越大越好,殊不知,我们换位思考一下,这样的读书能够坚持多久?后来为了保持读书的状态,让他们不困,要求后面的10分钟,也就是6:30-6:40站着读书,很多同学强忍着读书,因为值班老师、早读课老师,班主任,领导时而不时的在外面巡查,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保持状态。确实,大部分同学因为畏惧班主任那凶凶的训斥而坚持着,至于效果如何,只能另当别论了,反正是我坚持下来了。之后就是吃早饭,也是匆匆下肚,强行挤出一点时间进行补睡,很多同学睡意难耐,就直接不吃饭,倒头就睡。但是迫于时间紧迫,第一节课就开始了,又要强打着精神去听课。老师讲的很精彩,老师也很负责,但是就是自己的精神不听使唤,眼睛情不自禁的合上又艰难的张开,一节课又强忍着坚持了下来。一下课,立刻趴在桌子上补睡,就这样每一个课间都要用来补睡,都是为了补早上少睡的那半个多小时。少睡半个小时,要用一天的精神萎靡做代价。这就是当下学生的现状,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这样,但是我敢说,班级有一大半同学都是这样。再说,我们的中自习的效率又如何?可想而知,我不想得罪谁,只是说说大实话。回想我读高中的那会,早上早读是7:20开始,7:50结束,上午8:00开始第一节课,从来就是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有时下午还是三节课,而我们现在是上午五节课。早上7:20之前,是不作要求的,那个时候,我也经常起的很早,经常5:30就起床,早早的来教室开始学习。记得冬天的时候,我来教室很早,教室还没有亮灯,我就去叫电工的门,当时的电工就住在学校。时间长了,电工也烦了,后来直接就把钥匙给了我,那个时候,我几乎成了学校教学楼上的开灯人。但是那个时候很开心,因为一切都是自愿的,自然的,没有人逼着,反而更自觉。但是哪一段时间累了,就可以一直睡到7:00,很舒服。总感觉那个时候很自由,一切都是自己想做的,要做的,为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很多同学都是自己调节时间学习,效率特别高。那个时候,我们没有规定中自习,但是大家都是自愿的到教室自习,自己按着自己跌计划做作业,学习等。晚上的晚自习是没有老师的,完全是自己的时间,用来消化自己一天下来所学的知识,一晚上下来,收获很大,很充实。

那个时候,并不是人人都能考上大学的,但是只要是考上大学的,能力都特别的强,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基本上都是靠自学的,自学能力都很强,记得那个时候,每年学校考上清华北大的都还比较多。但是再看看,现在,学生学习的时间要远远多于我们那个时候,但是为什么就没有我们那时候的成绩呢?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到处充满了铜臭,学生成了产品,老师成了工人,进行着批量生产……

唉,不说了,不说了……

  评论这张
 
阅读(4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