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白鹤草堂

对自己负责,对自己所爱的事业和人负责!因为我的学生,我的生命如此的精彩!

 
 
 

日志

 
 
关于我

一个热衷教育事业的普通教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利用小小的班级在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追寻着教育的草根化研究!自从教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让学生走得更稳更远!”是其班主任工作理念,以自己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也诠释着自己追求的教育理念:用品德熏陶品德,用情感提升情感,用意志调节意志,用灵魂塑造灵魂,用人格培养人格!

【转载】我这样影响我的学生  

2012-11-10 23:03:12|  分类: 转载老板老班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按】本文是在早先写作的教育叙事《我们用什么影响学生》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的,改编后的文章增加了字数和案例,减少了原文的随意和口语化,更加系统完整。本文应《班主任之友》杂志约稿而写,尚未刊出,如转载望仅作为个人参考之用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我这样影响我的学生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陈宇

 

 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到底是用什么改变学生的?

 促使学生的改变因素很多,教师(班主任)只是其中一个。从这样几个角度说:

 第一,学生的改变不完全取决于教师,他还要受到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换句话说,不要把学生变优秀的功劳都归因于教师的教育,将功劳大包大揽,曰:“是我培养了他”,当然也不能把学生学坏的责任都推到教师头上;

第二,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让所有的学生改变,实际上教师也没有这个能力。所有号称自己改变了学生的人生或者创造了所谓“教育的奇迹”的老师都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最大的改变还是来自于学生自己,教师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如果教师对以上两点有了清醒的认识,那么也不会把学生不能改变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

第四,改变可以是各种方向的。

我们总是喜欢看到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改变。殊不知,教师的作用是有限的,同时,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试图“改变”学生,而这种企图是否真正合适学生,其方向和目的都有值得商榷之处。凭什么认为我们的改变就是正确的呢?

所以,相比于“改变”,我更喜欢用“影响”一词。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成长”(雅斯贝尔斯),这句话是对“影响”最好的诠释。成长,是不可逆的过程,伴随着人的生命始终。在一个人以学生的身份呆在学校里的有限时间里,学校和班级成为他成长的重要影响源,但这种影响是顺势而为,不是用各种方法强行地、武断地、粗暴地改变学生自有的生长节律。当然,在学生误入歧途或迷茫时,予以有效的指点和帮助十分必要,甚至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这些行为,归根到底也还是要在尊重学生人格和生长节律的前提下发生。否则,教育就成为一出出揠苗助长的闹剧。

影响,有些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也有些是突发、偶然的的。有些是教师刻意而为,有些则是没有预设的。对于后者,智慧的教师善于发现那些看似偶然、随机出现的、孤立的事件中蕴藏的教育价值并将之巧妙地转化为教育资源。

那么,我们怎样去“影响”学生呢?

学生的可塑性大,个体差异大,每个人的动机又是不可捉摸的,对学生的影响源也很多,所以,很多的转变都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教育并没有必须成功的规定(况且成功本身也是相对的)。但是,如果一名教师积极作为并且方法得当,他教育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变大。我们无法预知到底是什么可能影响学生的成长,只能坚持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对的事情做得越多,学生受其影响改变的概率就越大。

抛开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因素,单就学校、班级而言,影响学生成长的,有“三大要素”——人、事件、环境。教师的努力应该围绕这三大要素来组织。

第一,教师要力争成为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关键的人

教师的气质、素养、人格、学识对学生的影响会非常大,特别是班主任,由于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这方面尤甚。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不仅是教学水平,包括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的气质,甚至包括装扮、外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虽然教师也是普通人,但在学校里,教师就是公众人物,他的形象不仅代表个人,实际上也代表着整个教师队伍。

“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与我们强调教师要真实、真诚并不矛盾,因为真实的东西很多,看你在学生面前展示什么。一些教师忽视了这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晰。作为生活中的人和作为站在学生面前的教师,其实不能完全一致,就好比你在家里可以随便穿什么衣服,到了正式场合就不能那么随意一样。如果教师的表现很随意,那么实际上表明自己并不很看重自己的职业,仅仅是把工作当做了谋生的饭碗。

我们都知道,学生会观察教师并会在有意无意间模仿他们的老师。那么,教师自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学生从你身上能看到什么、学到什么,可能比教师上的那些课更加重要。

摘录我一篇教育叙事《让孩子从你身上看到阳光》中的几段文字:

2010年11月26日

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洒满了我的世界。一大早照例来到操场看一班的孩子们做操。我总是希望能成为孩子们成长世界中的一缕阳光。体育老师见了我,夸了一句:今天真帅。是吗?我看不见自己,但知道今天我穿了很好的西装,是我经常外出讲学时穿的,高领的羊绒衫,裤子是笔挺的,皮鞋擦得很亮。不是今天是什么重要的日子,而是每一天都是生命中的唯一。我所要做的,是好好珍惜,珍惜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只要我在这里一天,就要给孩子们带来一天的阳光。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词——“圣光” (Holy Light)。在一篇教育日志中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卓越的班主任带着圣光来到学生中,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最温暖而又是最坚定地引领——这是一种可以驱散任何阴霾、战胜一切困苦的力量。”“圣光”本是一个宗教用语,解释为可以“给予追随者们精神力量和精神指引”。但我对它的理解却不仅仅是宗教,我借用这个词来描述一种状态。人是有光环的,只要生命在延续,光环就在。这种光环,是一种气场,一种无形的力量,也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当以这样的“光”来点亮学生的世界。

如果说圣光还有些神秘的话,那么一名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染、无声的教育了。人的气质各有不同,但在整体形象方面仍然有一些共通之处可以遵循。

一、精神面貌

无论身体条件怎样,务求精神饱满,意气风发。以我自己为例,虽然工作过度,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但只要来到学生中,一定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如此形成一种概念,老班永远是精力充沛、充满热情的。这样即使偶尔的虚弱学生都能察觉到,感受到老师的辛苦和不易,心中涌起敬佩和同情,化为自觉的行动,更好地遵守纪律,不给老师增加负担——这是偶然示弱的妙处,但切记顺其自然不要做作。

对于男士来说,每日胡须要刮干净,头发不能过长,一定要清洗干净梳理整齐,发型不怪异,不留头屑,更不能乱蓬蓬的。不能在学生面前显露出猥琐之相,那会让学生笑话和看不起的。

举止安详,从容不迫,举手投足尽显儒雅之风,不大声呵斥,不大惊小怪咋咋呼呼,用良好的素质熏陶学生,能较好地控制他们无限的活力,避免活跃无度,使班级陷入浮躁的混乱。

二、衣着服饰

人靠衣裳马靠鞍,教师的穿着其实很有讲究,因为在校园里教师属于公众人物,是学生关注的对象,不可马虎。衣着如果过于华丽或夸张,虽然能夺人眼球,彰显个性,但多少带有另类的感觉,不是正道,对学生不能产生积极的正向的影响。衣着要得体,整洁整齐,每周有所调换,但更换频率不要过于频繁,颜色宜柔和,不要过于鲜艳刺目,避免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根据不同的季节、天气和活动需要进行调整,给人以生活有规律、有情趣的感觉。穿着符合活动的气氛,在运动会或户外活动时就不能着正装,重大的纪念日穿着要严肃得体,根据年龄、个人的气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搭配。男士的皮鞋要保持干净光亮,衣着挺括,不能邹巴巴的,好的衣着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安全感,增加你的印象分。从衣着上塑造成功人士的形象,即使生活并不富裕,也要把积极阳光的信号传递给学生,这点对树立班主任的威信很重要——谁愿意跟着一个不成功的人干活?

三、肢体语言

站姿:站姿挺拔,不弓腰驼背,能站得住,不晃动,给人以坚定的感觉。从站姿上给学生做榜样,尤其是不能学生整齐地站着,自己却站不好,一条腿弯着或抖动。

走路:走路步伐稍快,稳健有力,一字步走直线,不拖沓,象征着做事果敢,效率高,绝不拖泥带水。

手势:不能过多也不能没有,说话时手势的力量很重要。在说到一些表明态度或决心,向学生指出努力方向的时候,我喜欢紧握拳头,有力而短促地挥动一下,表示“加油”! 研究表明一个人说话对听众的影响力,表述清晰占7%,嗓音占38%而身段表情占到最多的55%,也就是说,一个人说话之外的因素占到影响力的一半以上。那是什么?是肢体语言,是讲话时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情感,是气势、是激情。

目光:目光明亮柔和,用这种充满慈爱又带有威严的目光轻轻扫视学生,如又严肃又慈爱的父(母)亲,既打消了学生的惧怕心理,又能保持适当的距离,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不敢造次。

 语调:说话音调应该有高低起伏,切忌一条直线。一般情况下要避免高声呵斥,偶一为之起到警醒作用未尝不可,但有时适当把声音降低到正常音量之下也能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对声音的大小要控制自如,根据情境的变化随时调整,变化丰富,在语气中设置悬念,有利于吸引学生,让孩子的注意力随着你声音的变化而始终保持一定的兴奋度。这是一种高超的艺术,需要修炼。

面对学生保持微笑,真诚的微笑,这点是最重要的,不能整天板着脸,这是没有自信的表现——生怕脸上露出微笑学生会趁机没大没小,把握不住分寸。真正需要修炼的,是即使最柔和的微笑也充满着力量,有驾驭全局的能力。

其他:

对学生要有服务意识,随时准备着为你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即使对自己的学生也要有绅士风度,凡事秉承女士(女生)优先的原则,潜移默化,为你的男孩子们垂范。

做到了这些,你就拥有了异乎寻常的力量,既让学生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也让你在学生心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带着这种印象,学生喜爱并接受你的教育。很多场合下,教师自己的形象是最好的教育!

除了这些气质元素,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和专注执着对学生也是一种感染。教师敬业,培养了学生的敬业。作为一名学生,求学过程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遇见了一位可以启迪人生的好老师。所以,老师们要争取成为那样的“关键先生”。在一名优秀的教师身边成长,不仅是一件幸福的事,也是成功人生的绝好开端。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意味着自己的成功,也会带动学生走向成功。卓越的班主任可遇而不可求,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班主任迈向卓越,让更多的学生能拥有幸福的教育生活。

第二,制造更多的可能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事件

一个平淡无奇、只有无休止地学习、考试的学生时代只会造就平庸的人。遗憾的是,相当多的学生上学的十几年时间就是这样度过的。青春岁月,激动人心的时刻或事件乏善可陈。很多以升学率见长的学校只是制造了一批又一批会考试的机器,他们生怕搞一些活动会耽误上课的时间,分散孩子的精力,所以,把学生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活动统统填满、堵死,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人生”。这种机制仅仅是制造了升学率的神话,校长、教师“成功”了,而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却被抛弃。这已经影响了不止一代人的精神面貌,说严重一点,可能让整个民族都处于肤浅、浮躁、没有信念的状态。

学生在成长中会受到一些关键事件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事件会影响到哪一些学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制造这些事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能受到不同事件的影响,这将极大地增加学生成功的概率。

在体制下生存的班主任,即使很艰难,也要力所能及地、在适应环境的大前提下,利用自己的教育平台,为学生的成长多做些什么。我不止一次地强调,班主任还是有一些自己努力的余地和空间的,毕竟,学校把这个班交给你了,怎么做,取决于你的想法和方法。

我带高中班级,虽然终极目标也是指向高考,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也就是说,在我的班级里制造的有益于学生成长的事件比别的班级要多得多,故而我的学生受此影响而获得良好发展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所谓的教育奇迹,是在学生获得普遍发展的基础之上诞生的,而不是靠牺牲大多数人的健康成长来换取少数人的成功。遗憾的是,我们的评价机制往往是因培养了一名“状元”或“明星”而产生了名师,却对大多数人得不到发展的事实视而不见。

在带一个班级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制造这样的机会,如长期坚持按照学号顺序和每一个学生谈话、批阅点评学生周记、坚持开展多种励志教育活动、组建合唱团、创办班级报纸、评选月度风云人物、组建学习合作小组、师徒结对、让学生走上讲台上课、开发名师访谈系列班会、为每个孩子举办生日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世界经典影视片的赏析、布置另类的假期体验式作业、自费设置奖学金……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推波助澜。

我想举出其中三个案例:

1、“3100工程”

“3100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培养工程,贯穿于学生的三年高中生活,即在三年一届的周期里,让学生欣赏到“100部世界优秀影片”(利用中午30分钟的“午间影院”时间),“100首世界名曲”(利用每天中午午休前10分钟的“空中音符”时间),“100篇经典美文”(利用每天早晨早读前5分钟的“励志读本诵读”时间)。这项浩大的工程竟然完全是利用学生在校的“边角废料”时间完成的。这项工程的落实,证明了一个事实,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用心,完全可以挤出一些来,班主任在夹缝中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学生将从大量的活动各自受益。我不知道我的励志读本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但是我可以推测,一定有一些语句会对他们产生一定影响;我不知道我和学生大量的谈话中学生听了哪一句会受到影响,但我知道,持续地去做这件事一定是有用的;当然我也不知道,那些充满了温情、励志,彰显着人性的光辉的经典影片中的哪一句台词、哪一个场景深深地打动过这些学生,但从学生的专注、掌声和大量的影评中,我知道一定会有一些效果。

2、“叫我第一名”

班级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孩子,患有一种先天性的心理疾病,阿斯伯格综合症,又叫“人际交往障碍症”。他天生不会和同伴正常相处,一个标志性的动作就是往同学身上吐口水,他觉得这样很好玩。经常把同学惹得忍无可忍,直到要揍他。在一次他缺席的班会课上,我详细向同学们介绍了这种疾病,要求大家善待这位特殊的同学。但是,效果不明显,学生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被他激怒到极点,仍然忍不住会反击。多次教育无果,我改变了《午间影院》的播放计划,播出了美国电影《叫我第一名》。片中主人翁也是一个特殊孩子,几乎没有老师同学能忍受他,他也被很多学校拒收。转学无数次之后,在他最后去的一所学校里,他又在全校音乐会上出丑,校长把他请上台来,让他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我当做怪物,我越是紧张越控制不了自己。在校长的带领下,全校师生为这位特殊的孩子鼓掌,给予他鼓励。由此改变了他对学校、对教育的看法。他立志成为一名教师,以他的努力来报答教育对他影响。在历经曲折之后终于成功,并被评为全美最佳教师。当这部感人至深的影片播放完毕后,全班很多同学流泪了,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只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我为什么要给大家看这部电影了吧?”大家纷纷点头。

一部好电影,就是一次好教育。我想,从这样的教育中受益的,不仅仅是那位特殊的孩子,更是那些“健康的”孩子。教育,让他们学会善待、尊重。

3、班级“年度人物”

班级“造星运动”是一种新颖的教育策略,利用了心理学上的“明星效应”,即明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其引领、带动作用远远超过普通人。把学生打造成“明星”,不仅对他自己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成功,学生由此获得了自信,对于周围人而言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如何把普通人“炒作”成明星?首先班主任要像“星探”一样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小题大做甚至无中生有,运用皮革马利翁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采用各种方法将其微小的闪光点放大再放大,直至弄假成真,把学生“包装”成明星。这个过程是由一连串的动作完成的,好比“组合拳”,也就是班主任利用各种手段,为你的未来之星度身定制“各种事件”,将其彻底打造出来。

“造星”,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其实就是在班级里树正面典型形象。班级需要各方面的正面典型而不是只有学习成绩优秀的人才是“明星”。班级需要群星璀璨,而不是一花独放。每次“月度风云人物”评选就是一次班级“造星运动”,比如五月份的月度人物,我们做主题评选,选出班级的“劳动明星”,在几十个岗位中评出了七位劳动明星,有擦黑板明星、扫地明星、讲台保洁明星,等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对月度风云人物的独特的表彰方式就是一套包装的“组合拳”,其中包括:

(1)拍照留念

(2)和校长合影留念

(3)为获奖者制作精美海报,在全班展出一个月

(4)在班级报纸上予以报道,成为报纸的“首版人物”

(5)获得奖励证书

(6)获得量身定制的颁奖词

(7)获得小纪念品

(8)载入个人电子档案

(9)用当选者的名字命名该月份

一个学年结束时,举办班级“年度风云人物”评选颁奖主题班会,每个月的月度风云人物自动入围“班级年度人物”候选人。这也是我们为影响学生成长而制造的“大事件”,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大会,重温月度人物的事迹、海报、颁奖词,月度人物发表感言,最后选出班级的年度人物。音乐、鲜花、掌声、获奖感言,一样不少。我认为回顾一个班级每个月的月度人物,就是回顾一个班级的成长史,提升集体凝聚力,让所有人感知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意义重大。

以上,教育就是这样,大量的投入,大量的资源,像海潮一样,一波一波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我相信,大量的这些素材中,必定蕴含着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事件。

第三,创设一个有益于学生成长的环境

社会是大环境、学校是中环境,最后是班级的小环境,环境育人。小环境与大环境不无联系,但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可以建立生态状况良好的循环体系,班级在这样的体系中获得螺旋式的发展。教育不是搞乌托邦,但是,让班级成为适合学生成长的沃土仍然是可实现的。

我理解的创设良好的班级小环境、小气候,不是试图在班级制造一片净土,远离矛盾与社会,培养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毫无社会适应能力的温室花朵,而是真正适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环境。我是这样做的:

1、身处学校的中环境,努力让班级的一些指标保持领先,学生身在其中,对自己的班级有自豪感。这是我一直很强调的为什么要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学生在学校各项评比中力争荣誉的原因。这不是满足班主任的虚荣心,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强迫学生做事之上,而是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凝聚人心,提振士气,从成功走向成功。我的班级常年保持常规优胜红旗,考试成绩方面也大幅度领先于其他班级,这样优秀的环境对每个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2、硬件适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室干净整洁,适宜人居。设施完备,如有缺失、损坏要及时补充或修理。教室处处有诸如“请及时捡起地上的粉笔头,高二(1)班感谢你!”这样的温馨提示语。阳光射进教室,学生无法看清楚大屏幕和黑板,我自费为班级安装了大窗帘;秋冬季节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午餐凉了,我给班级配备了微波炉、热水瓶;为方便任课教师报出学生的名字、开家长会时让家长及时找到自己孩子的座位,给每个学生配备了席卡;为解决学生课桌上的书本无处堆放的问题,又给他们配了储物箱;在教室种植植物、建立班级图书馆……这些都是在创设环境。我们班的大窗帘和储物箱一直全班学生引以为豪的,这些标志性的硬件已经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鼓舞着学生更加精进;

3、软环境友好和睦,有安全感。学生、师生关系融洽,互帮互助。我们的集体生日会、师徒结对、小组合作、小团队合作等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与合作;集体生日会邀请任课教师参与,《师话实说》主题班会把校长、老师请进班级做访谈,这些举措更是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开发了教师宝贵的教育资源。班级里虽然存在非正式组织,很少有出现勾心斗角、不团结的情况。我的班级自组建以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一起打架斗殴、师生冲突事件,这样的软环境也令人羡慕;

4、密切关注社会大环境,并利用班级小社会模拟大环境。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我们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适应、顺应大环境,而是力求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和独立批判精神。我深知学生不能生活在象牙塔之中,与社会过于脱节的小环境,仅有温馨,却缺少血性和竞争力的环境并不利于学生将来融入社会。我采取的策略是在班级中引入较多的社会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竞争意识,在这方面我们做出的努力是大量而卓有成效的。试举几例:

(1)把座位当做资源开发,培养竞争意识和公平意识;

(2)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并在评选各种优秀、评价学生中发挥作用,与社会诚信评价体系接轨;

(3)班级工作招标制;

(4)班委述职与民主选举制;

(5)班级大会制;

(6)小组座谈会评议制;

(7)班主任否决权制,班级管理权利的分立;

(8)班级创业公司;

(9)大量引入各类班级精细化管理报表;

(10)成立“班级剧社”等社团,关注、扶持、引导各种班级非正式组织;

(11)及时关注、评议社会热点问题;

(12)班级工作专门化、正规化;

(13)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机会展开教育;

(14)在各种活动中建立团队,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注重培养班级精英和班级领袖。班级设有“官方发言人”、“专业写作团队”、“形象大使”等。

正是因为在班级里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这些活动,班级的小环境才生机勃勃,既独立于社会大环境和学校中环境存在,鹤立鸡群、一枝独秀,但又与社会紧密结合。我希望从我班级里走出去的学生,无论学业成绩如何,都有良好的人格素养、竞争意识和生存能力,能很好地融入社会而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在我写下这段文字时,恰逢班级获评“南京市优秀学生集体”称号,甚为欣慰。

       综上,人、事件、环境,班主任就是这样影响学生的。

  评论这张
 
阅读(8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